菜单
网站首页畅游雷琼公园概况公园资讯走进公园全景导览科普教育公园服务收起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公园概况>资源保护
动物
来源:本站

1、海南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和平共处的典范:海南山鹧鸪是海南特有的珍贵鸟类,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海南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ardens,英文名:Hain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海南省。一般生活于和白鹇相似。海南山鹧鸪体型中等,全长约为23-30厘米,体重200-260克。它是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上体大都为橄榄褐色,有黑色斑点,羽端沾栗。头黑色而具有白色耳羽,胸橙红色,腹部白色,每年繁殖季节雄鸟高声占区鸣叫,此起彼伏,很是壮观。热带雨林和山地常绿林,是其主要栖息地。因而,保护好海南山鹧鸪的栖息地,就是保护好的生态环境。


2、蟒蛇


      蟒蛇: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这种后肢虽然已经不能行走,但都还能自由活动。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褐斑,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状纹。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以肉类为食。 蟒蛇的主要特征是体形粗大而长,是世界上最大的较原始的蛇类,具有腰带和后肢的痕迹。蟒蛇属于树栖性或水栖性蛇类,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潮湿的森林中,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


3、海南兔


      海南兔(学名:Lepushainanus)为兔科兔属的哺乳动物,是中国野兔中体型最小、生活于海南岛西部丘陵坡地上的旱生性草原中,喜藏于灌丛和芭茅丛。在地势较平坦、气候较凉爽、草木丛生地段较多。以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最为频繁。体形较小,耳朵向前折时不能达到鼻端,与雪兔和塔里木兔不同。体长35—39厘米, 尾长4—7厘米,体重1.1—1.8千克。头小而圆。毛色比较鲜艳,海南兔栖息在海南岛西部丘陵平野的灌丛低草坡和滨海地区的旱生性草原中,在地势较为平坦、干爽、草木丛堆间杂的地带较多,而从不到高山地区活动。


4、赤麂


      赤麂(学名:Muntiacus muntjak)为麂类中体形最大一种,体长约1米,尾长17~21厘米,体重25~30千克。分布于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是孤独活动的动物,习性胆小谨慎,多在夜间或清晨、黄昏觅食,白天隐蔽在灌丛中休息。受惊时能发出极为响亮的类似狗吠的叫声。活动范围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时,无论跑多远,最后又会回到自己原来的活动区域。生活在低海拔山区丘陵的森林、灌丛。以植物嫩枝、叶、花、果实、农作物为食。繁殖力强,全年都能交配,孕期210天左右,每胎产一仔,一岁达到性成熟。麂皮是重要的制革原料。 赤麂为麂属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20-33千克,体长 1100毫米左右。


5、小松鼠
      小松鼠——火山小精灵 学名树鼩,又称“树仙”,分类上属哺乳钢,灵长目,在我国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等地。资料显示,树鼩是在大约第三世纪,从食虫目向灵长目演变过程中,幸存保留至今的少数几个灵长目的原宗。


6、穿山甲


      穿山甲(拉丁学名:Manis), 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共8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般多栖息于山麓、丘陵或灌丛杂树林、小石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洞道较长,末端有巢。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行动活跃,能爬树。遇敌或受惊时常蜷成球状。其主要食物为白蚁,此外也食蚁及其幼虫、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穿山甲在我国仅有一属,分布于海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我国邻近之越南、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地亦有。
      自1994年起,所有种类的穿山甲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被认为是全球受到非法贸易威胁最严重的哺乳类动物。2016年10月初,CIETS缔约国大会已通过“所有八种穿山甲物种提升至附录Ⅰ”的提案。这意味着,全球穿山甲得到最高级别保护,禁止一切国际贸易。目前,穿山甲在我国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7、猴子
      猴是一个俗名,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一目,它属于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猴子一般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
      猴种类的部分特征差不多,例如很多新世界猴会有缠卷的尾巴,这样当它们爬树时就可以用来抓着树枝,相反旧世界猴就没有缠卷的尾巴,而是有较小的鼻孔,鼻孔之间的距离也较近,部分的背部有硬皮,就像嵌入的座椅靠垫般;部分也像人类有三色的视力;其他则是两色视或单色视。虽然新旧世界猴,像猿,都有向前的眼睛,但二者的脸部却是不同的;而每种类的猴仔都有某些特征一样,例如鼻子,颚部和臀部的类型。因此如果要明白猴的话,必须去学习它们的个别不同的特征。
      猴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不同物种的猴子会吃不同的食物,但主要是水果、植物的叶子、种子、坚果、花、昆虫、蜘蛛,动物的蛋和小动物。虽然多数猴子是素食者,但其中的狒狒却会偶然吃肉,有机会的话,它们更会偷走黑猩猩或其他动物的幼兽来吃。


8、狐狸


     狐狸: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动物。一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它们灵活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嗅觉灵敏,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最高时速可达50km/h。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 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外出觅食,到天亮才回家。所以能捕食各种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等,也食用一些野果。因为它主要吃鼠,偶尔才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当它们猛扑向猎物时,毛发浓密的长尾巴能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尾尖的白毛可以迷惑敌人,扰乱敌人的视线。故事中的狐狸形象,绝不和狐狸的行为一样。实际上狐狸是民间对这一类动物的通称,种类繁多,分北极狐、赤狐、银黑狐、沙狐等。性格机敏胆小,常在古代神话中以"狐狸精"出现,虽在远古也曾作为图腾,但从不出现于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与狡诈鬼祟相关联。多年来,狐妖狐仙,在各种小说及趣闻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妖精文化。



9、貉

      貉又称貉子和狸,是犬科貉属的一种。中等体型,外形似狐,但较肥胖,体长50~65厘米,尾长25厘米左右,体重4~6千克;吻尖,耳短圆,面颊生有长毛;四肢和尾较短,尾毛长而蓬松;体背和体侧毛均为浅黄褐色或棕黄色,背毛尖端黑色,吻部棕灰色,两颊和眼周的毛为黑褐色,从正面看为“八”字形黑褐斑纹,腹毛浅棕色,四肢浅黑色,尾末端近黑色。貉的毛色因地区和季节不同而有差异。分布于前苏联的亚洲部分、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
      貉食性杂,野生状态下,以鼠类、鱼类、蚪类、蛙类、鸟、蛇、虾、蟹等,以及昆虫类,如甲虫、金龟子、蝗虫、蜜蜂、蛾、鳞翅目的幼虫等为食。也食作物的子实、根、茎、叶和野果、野菜、瓜皮等。尤其喜食山葡萄,有的还食狐吃剩的兔的尸体,还到村边、道边食人和畜禽的粪便。
      貉经常栖居于山野、森林、河川和湖沼附近的荒地草原、灌木丛以及土堤或海岸,有时居住于草堆里。喜穴居,多数利用岩洞、自然洞穴、大木空洞等处,经若干加工后穴居,或利用獾、狐狸、狼等兽类的弃穴为穴,也有个别貉自行挖洞营窝


10、水獭


      水獭,别称:獭猫、鱼猫、水狗,鼬科水獭属,国家重点二级保护动物。水獭流线型的身体,长60~80厘米,体重可达5千克。头部宽而略扁,吻短,下颏中央有数根短而硬的须。眼略突出,耳短小而圆,鼻孔、耳道有防水灌入的瓣膜。尾细长,由基部至末端逐渐变细。四肢短,趾间具蹼。体毛较长而细密,呈棕黑色或咖啡色,具丝绢光泽;底绒丰厚柔软。体背灰褐,胸腹颜色灰褐,喉部、颈下灰白色,毛色还呈季节性变化,夏季稍带红棕色。
      水獭,昼伏夜出,以鱼类、鼠类、蛙类、蟹、水鸟等为主食。它们傍水而居。常独居,不成群。多居自然洞穴,常爱住僻静堤岸有岩石隙缝、大树老根、蜿蜒曲折、通陆通水的洞窟。有时也栖息在竹林、草灌丛中,一般有一定的生活区域。


11、果子狸
      果子狸,别称:花面狸、白鼻狗、花面棕榈猫,属于食肉目、灵猫科、花面狸属的一种具有珍贵毛皮的野生动物。果子狸肢体长48~50厘米,尾长37~41厘米;体重3600~5000克。体毛短而粗,体色为黄灰褐色,头部毛色较黑,由额头至鼻梁有一条明显的四带,眼下及耳下具有白斑,背部体毛灰棕色。后头、肩、四肢末端及尾巴后半部为黑色,四肢短壮,各具五趾。趾端有爪,爪稍有伸缩性;尾长,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二。
      果子狸主要栖息在森林、灌木丛、岩洞、树洞或土穴中,偶可在开垦地发现。果子狸为林缘兽类,夜行性动物。喜欢在黄昏、夜间和日出前活动,善于攀缘。属杂食性动物,颇喜食多汁之果类;以野果和谷物为主食,也吃树枝叶,还到果园中吃水果,肛门附近具臭腺,遭敌时会释出异味驱之。


12、野猪


      野猪,别称:山猪,猪科猪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躯健壮,四肢粗短,头较长,耳小并直立,吻部突出似圆锥体,其顶端为裸露的软骨垫(也就是拱鼻);每脚有4趾,且硬蹄,仅中间2趾着地;尾巴细短;犬齿发达,雄性上犬齿外露,并向上翻转,呈獠牙状;野猪耳披有刚硬而稀疏针毛,背脊鬃毛较长而硬;整个体色棕褐或灰黑色,因地区而略有差异。皮肤灰色,且被粗糙的暗褐色或者黑色鬃毛所覆盖,在激动时竖立在脖子上形成一绺鬃毛,这些鬃毛可能发展成17厘米/ 6.4英寸长。雄性比雌性大。猪崽带有条状花纹,毛粗而稀,鬃毛几乎从颈部直至臀部,耳尖而小,嘴尖而长,头和腹部较小,脚高而细,蹄黑色。背直不凹,尾比家猪短,雄性野猪具有尖锐发达牙齿。纯种野猪和特种野猪主要表现在耳、嘴、背、脚、腹的尺寸大小程度上。
      野猪的食物很杂,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丛间。适应性极强。野猪分布范围极广,涵盖欧亚大陆,除极干旱、极寒冷、海拔极高的地区,均广泛分布。


13、水鹿


     水鹿,别称:黑鹿、春鹿,体型粗壮接近马鹿。成年雄鹿体高130 厘米左右,体长130~140 厘米,体重200~250 千克。雌鹿较矮小。水鹿泪窝较大,鼻镜黑色,颈毛较长,尾端部密生蓬松的黑色长毛。被毛黑褐色,冬毛深灰色。有黑棕色背线,臀周围呈锈棕色,无臀斑。茸角为单门桩,眉枝。喜水,常活动于水边,喜欢在水边觅食,以草、果实、树叶和嫩芽为食,栖息于阔叶林、混交林、稀树的草场和高草地带,清晨、黄昏觅食。雨后特别活跃。平时单独活动,有一定的行动路线。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14、黑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别称:宜厚的海燕,海燕科叉尾海燕属,小型海鸟,体长约18厘米。上体暗灰褐色,额和翅上覆羽较淡,翅下边乌灰色。尾长,呈叉状,黑褐色。野外看来全身黑色,再结合长而呈叉状的尾,长而尖,且飞行时两翅前缘后凹形状呈M型的翅以及紧贴水面、不断变换飞行方向和脚不时伸向水面的飞行姿势,不难将它们辨认出来。相似种白腰叉尾海燕腰白色,个体较大,区别甚明显,亦不难辨认。
       远洋性海鸟,但也见于近陆岛屿上。以海上生物为食,如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及浮游生物等。繁殖时结成松散的群集,在地上掘穴产卵一枚。该鸟繁殖于日本、朝鲜及台湾东北部岛屿;冬季向西迁徙至北印度洋。偶有候鸟见于山东、福建、广东及香港沿海海上。每年经过中国南海。该种模式产地在厦门附近。


15、苍鹭


      苍鹭,别称:老等、灰鹳、青庄,鹭科鹭属。苍鹭是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外侧次级飞羽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浅灰色,内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浅灰色;三级飞羽暗灰色,亦具长尖而下垂的羽毛。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主要以小型鱼类、泥鳅、虾、喇蛄、蜻蜓幼虫、蜥蜴、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也在浅水湖泊和水塘中或水域附近陆地上觅食。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16、鸳鸯


      鸳鸯,别称:乌仁哈钦、官鸭、匹鸟、邓木鸟,鸭科鸳鸯属。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杂食性,食物包括植物的根、茎、叶、种子,还有蚊子、石蝇、蠡斯、蝗虫、甲虫等各种昆虫和幼虫,以及小鱼、蛙、喇蛄、虾、蜗牛、蜘蛛等动物。食物的种类常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变化,繁殖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的食物几乎都是栎树等植物的坚果。
      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作为经常出现在古代汉族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鸟类。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17鹌鹑


 鹌鹑,别称:鹑鸟、宛鹑、奔鹑雉科鹌鹑属体长18厘米,体小而滚圆,褐色带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纹。雄鸟颏深褐,喉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紧贴皮黄色项圈。皮黄色眉纹与褐色头顶及贯眼纹成明显对照。雌鸟亦有相似图纹但对照不甚明显。常成对而非成群活动。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溪边及山坡丘陵一带,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




18、鹤鹬


      鹤鹬,属于鸻形目,鹬科,鹬属。体型约30厘米,嘴长且直,繁殖羽黑色具白色点斑。冬季似红脚鹬,喜鱼塘、沿海滩涂及沼泽地带。但体型较大,灰色较深,嘴较长且细,嘴基红色较少。两翼色深并具白色点斑,过眼纹明显。飞行时区别在后缘缺少白色横纹,脚伸出尾后较长。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红色;脚-橘黄。 叫声:飞行或歇息时发出独特的、具爆破音的尖哨音chee-wik;告警时发出较短的chip声。主要以甲壳类、软体、蠕形动物以及水生昆虫为食物。在中国主要为旅鸟和冬候鸟。仅少数在新疆为夏候鸟。春季迁徙时经过中国的时间在3~4月,秋季为10~11月。迁徙时常见于中国的多数地区,结大群在南方各省、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19、灰头啄木鸟


      灰头啄木鸟,别称:黑枕绿啄木鸟,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中小型鸟类,体长26-33厘米。嘴黑色,雄鸟额基灰色,头顶朱红色,雌鸟头顶黑色,眼先和颚纹黑色,后顶和枕灰色。背灰绿色至橄榄绿色,飞羽黑色,具白色横斑,下体暗橄榄绿色至灰绿色。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盖。嘴峰稍弯;鼻脊(残留或清晰的)距离嘴峰较近,而距离嘴基缝合线较远。脚具4趾,外前趾较外后趾长。尾为翼长的2/3稍短,强凸尾,最外侧尾羽较尾下覆羽为短。细分则两性异形。主要以蚂蚁、小蠹虫、天牛幼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也出现于次生林和林缘地带,很少到原始针叶林中。繁殖期4-6月。肉可入药,有滋补强壮,补虚,平肝的功效。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到萨哈林岛和乌苏里,南到喜马拉雅山地区、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20、家燕


      家燕,别称:燕子、拙燕,燕科燕属。家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象镰刀,尾分叉象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爱沙尼亚和奥地利的国鸟。



21、鹩哥


      鹩哥,别称:秦吉了、九宫鸟,椋鸟科鹩哥属。鹩哥体形较大,全身大致为黑色具紫蓝色和铜绿色金属光泽。特征为头侧具桔黄色肉垂及肉裾,雌雄相似。善鸣,叫声响亮清晰,能模仿和发出多种有旋律的音调。多成对活动,有时结群。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和混交林中。常与八哥、椋鸟等合群在果树上觅食。尤常见于林缘及林间小面积的开阔地上,嗜吃野果,兼吃昆虫。繁殖期为2~5月,一年繁殖1~2次。每巢产卵3~4枚,孵卵以雌鸟为主,雄鸟有明显护巢现象。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中国。



22、喜鹊


      喜鹊,别称:客鹊、飞驳鸟、干鹊,鸦科喜鹊属。体形特点是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虹膜是褐色的;嘴是黑色;脚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 体长435~460毫米。雌雄羽色相似。幼鸟羽色似成鸟,但黑羽部分染有褐色,金属光泽也不显著。
      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每窝产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个月左右离巢。
       除南美洲、大洋洲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中国有4个亚种,见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


23、画眉


      画眉,别称:虎鸫、金画眉,鹟科噪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上体橄榄褐色,头顶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纵纹,眼圈白色,并沿上缘形成一窄纹向后延伸至枕侧,形成清晰的眉纹,极为醒目。下体棕黄色,喉至上胸杂有黑色纵纹,腹中部灰色。特征明显,特别是通过它特有的白色眉纹,野外不难识别。画眉生活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山林地区,喜在灌丛中穿飞和栖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鸣声洪亮,婉转动听,并能仿效多种鸟的叫声。还会学人话,猫狗叫,笛声等各种声音。
      杂食性,但在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其中有很多是农林害虫,如蝗虫、蝽象、松毛虫以及多种蛾类幼虫等;在非繁殖季节以野果和草籽等为食,偶尔也啄食豌豆及玉米等幼苗。每年可繁殖两窝,每窝产4、5枚淡青色卵,在地面草丛中或灌丛基部筑巢,巢以细草茎及叶片等编成,呈浅杯状,结构十分疏松。



24、虎纹蛙


      虎纹蛙,别称:水鸡,青鸡,虾蟆,蛙科虎纹蛙属。个头长得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皮肤较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已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它属于水栖蛙类,常生活于丘陵地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以及附近的草丛中。白天多藏匿于深浅、大小不一的各种石洞和泥洞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动,则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则隐入洞中。
      虎纹蛙的食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虫为食,约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虫、蜘蛛、蚯蚓、多足类、虾、蟹、泥鳅,以及动物 尸体等。



25、中华蟾蜍


      中华蟾蜍,别称:癞肚子、癞疙疱、癞蛤蟆,为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动物。中华蟾蜍体长约100mm左右。头背光滑无疣粒,体背瘰粒多而密,腹面及体侧一般无土色斑纹。雄体通常体背以黑绿色、灰绿色或黑褐色为主,雌体色浅;体侧有深浅相同的花纹;腹面为乳黄色与黑色或棕色形成的花斑。中华蟾蜍穴居在泥土中,或栖于石下及草间;栖居草丛、石下或土洞中,黄昏爬出捕食。一般是夜间捕食,捕食害虫种类很多,有蝶类、蝗虫、蚱蜢、金龟子、蚊、蝇、白蚁,捕食量极大。分布于台湾本岛以及中国大陆。

 


26、平胸龟


      平胸龟,别称:鹰嘴龟、大头龟、大头平胸龟、鹰嘴龙尾鱼,平胸龟科平胸龟属。它的长长尾巴好似龙尾,生有鳞甲,刚锵有力,其头、眼、嘴均似鹦鹉又有人称其为鹦鹉龟,逗人喜爱。 头大,呈三角形,且头背覆以大块角质硬壳,上喙钩曲呈鹰嘴状,眼大,无外耳鼓膜。背甲棕褐色,长卵形且中央平坦,前后边缘不呈齿状。腹甲呈橄榄色,较小且平,背腹甲借韧带相连,有下缘角板。四肢灰色,具瓦状鳞片,后肢较长,除外侧的指、趾外,有锐利的长爪,指、趾间有半蹼,既利于陆地爬行,又便于水中游泳。此龟的头、四肢均不能缩入腹甲,是中国已知龟类中较特殊的一种。野外已极罕见 。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EN,CITES附录:Ⅰ 。
      为水陆两栖,以水中生活为主,一般生活在溪流、湖沼的草丛中。由于具有锋利的爪和强有力的尾巴,能够轻易爬越障碍物,还能爬上树捕食小鸟,性凶猛。3、4月份天气转暖时,开始寻食、发情,5~9月份食欲最旺,秋末冬初,则钻入沙土、草丛或潜于水底冬眠。野生平胸龟主要觅食螺、蚬、贝、虾、鱼、蟹、蛙、昆虫和蜗牛,饥饿时树叶草根也吃。


27、中国水蛇


      中国水蛇,别称:泥蛇,游蛇科水蛇属 。头小肚大,背面暗灰棕色,有不规则小黑点,腹面淡黄色,有黑斑,尾部略侧扁。全长达700 mm。背面土黄色,散以略成纵行的黑点,两侧第一行背鳞黑色,第二、三行背鳞白色;腹面黄色,每一腹鳞的前缘有黑斑。躯干圆柱形,尾较短。一般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麓的流溪、池塘、水田或水渠内。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320米。喜好深淤环境,能在恶劣水质中生长,食性杂,以鱼蛙为食物。它体内含有丰富EPA成分,是蛇油一种主要成份。


28、滑鼠蛇

 
      滑鼠蛇,别称:草锦蛇、长柱蛇、山蛇、水律蛇、乌肉蛇,游蛇科鼠蛇属。滑鼠蛇是中国所产无毒蛇中的较大者,成蛇体长而粗大,一般在1500mm以上,有的可达2000mm左右。蛇身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横斑至尾部形成网纹;腹面前段红棕色,后部淡黄色。头部黑褐色,唇鳞淡灰色,腹面黄白色,腹鳞后缘色黑,身体前段、后段及尾部的腹鳞黑色,后缘更为明显。颊鳞一般3片,背鳞一般19一17一14行,腹鳞185以上。头较长,眼大而圆,瞳孔圆形;狭部略内凹;狭鳞一般3枚;半阴茎不分叉,圆柱形。颊鳞3或4、眼少2或5,与其他蛇易于区别。背鳞颈部19行,体中部17行,肛前14行;腹鳞189~193行,尾下鳞100~118对。背面黄褐色,在体后有黑色网纹或横条纹;腹面黄白色,腹鳞及尾下鳞的后缘为黑色,有时呈黄白色。
      生活于平原及山地或丘陵地区, 亦可分布于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蛇性情较凶猛,攻击速度快,捕食鼠类、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11月至次年3月冬眠,5~7月产卵,卵数7~15枚,每条成年母蛇每年产卵12枚。
      滑鼠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经被列为中国动物红皮书中的濒危物种,同时也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动物。


29、金环蛇


      金环蛇,别称: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眼镜蛇科环蛇属。一般来说,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金环蛇全长1200-1800mm,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30、竹叶青蛇


      竹叶青蛇,别称:青竹蛇、青竹标、刁竹青、焦尾巴,蝮亚科竹叶青蛇属。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头顶有细小鳞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色。全身可达60-90厘米。
       生活在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竹叶青喜欢上树,常缠绕在溪边的灌木丛或小乔木上。多于阴雨天活动,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以蛙、蝌蚪、蜥蜴、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